top of page

簡介:

 

核能是指放射性原子在鏈式裂變過程中所產生的熱能,最常見用於核能發電的是鈾 235。鈾是一種銀灰色的重金屬,較鋼柔軟。在天然的物質中,它有最大的原子核,天然的鈾礦石含鈾的濃度相當低 (0.1%-2%)。

 

甚麼是原子?

 

所有物質都是由稱為原子的微粒組成。原子的中心是原子核,由不帶電荷的中子和帶正電荷的質子構成。原子的質量幾乎全部集中在原子核,並有帶負電荷的電子圍繞著原子核旋轉。

 

 

 

 

 

 

 

 

 

 

 

核能發電原理:

 

核裂變過程的第一步是鈾235原子受到中子撞擊,令原子核分裂成兩個較小的原子及數顆中子,新產生的中子跟著再撞擊和分裂出其他鈾235原子,釋放出更多中子,因裂變持續發生,結果形成一系列的核裂變過程,被稱為「鏈式反應」。鏈式反應釋放的熱能可用於產生蒸汽來推動汽輪機及發電機,從而產生電力。

 

核能所帶來的風險和疑慮:

 

1.核廢料

 

-廢料運送

一直以來,核材料都是在安全的情況下運送。最重要的安全措施是確保核廢料妥善封裝。核廢料容器乃經過特別設計,即使在運送途中發生嚴重意外,仍能夠將核廢料封裝及防止輻射洩漏。

 

 

 

 

 

 

 

 

 

 

 

-長期處置

所有放射性廢料的處理均接受嚴格規管,並必須按照預設的安全處理程序處理。在長期儲存之前,高放射性廢料會被安全封裝及放置在臨時儲存設施中。這些臨時儲存設施提供了一個適當的環境和時段,讓核廢料的熱力及放射性自然衰減,然後再存放在地下長期處置。對比起其他工業廢料,乏燃料的數量相對很少,按估計,一座與籃球場面積相若的雙層建築物就能盛載全世界反應堆一年所產生的乏燃料 。

 

乏燃料經過後處理,所剩餘的廢料會經過進一步處理,再儲存於地下的儲存庫作長期儲存。為確保高放射性物質能夠得到妥善處理,它們會被玻璃或陶瓷固化,這種處理方法能夠有效防止放射性物質外洩。由於經過固化後的高放射性物質的結構堅固,就連恐怖分子也很難利用這些物質作其他用途,因此用其製作「髒彈」的威脅並不高。

 

 

 

 

 

 

 

 

 

 

很多人會覺得核廢料會造成後代吸收放射性元素,但事實上,核廢料的放射性會隨時間自然遞減,因此其放射時段是有限的。高放射性廢料需要1,000至10,000年時間回復至其原材料即鈾礦的天然放射性水平,其風險則視乎它在此時段的濃度。對比之下,其他工業廢料如鎘和水銀等重金屬的風險並無期限。

 

 

 

 

 

 

 

 

 

 

 

 

 

 

 

 

2.核擴散

 

公眾關注核材料和核技術可能被用來生產非法核武器,這點是可以理解的。核擴散風險的源頭,很多時候其實來自政府的意圖,與核電站又或是核燃料循環設施無關。許多人認為核能與國際安全的關係密不可分,特別是自1990年代初以來,伊朗和北韓是否私下發展核武的意圖便一直備受國際社會關注。

為保障全球安全,國際原子能機構肩負把關責任,透過《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在跨政府層面上防止非法核武器的發展。不擴散、核裁軍及和平使用核能,是此等條約在保障全球核安全方面的三大支柱。

 

現在,擁有核武國家 (中國、法國、俄羅斯、英國和美國) 已被敦促加快核裁軍的進程。雖然印度、以色列和巴基斯坦這三個國家尚未簽訂條約,而北韓、伊拉克和伊朗亦偶爾背離條約規定,但條約已得到全球多國的支持及參與,締約國達190個。長期以來,核武情況大致保持穩定。

 

核能發電完整過程與處理:

 

 

 

 

 

 

 

 

 

 

 

 

 

 

 

 

 

 

 

 

 

 

 

 

 

 

世界各地核能發展:

 

截至2011年12月,全球共有超過430座商用核能反應堆,分佈於30個國家, 供應全球13%的電力需求。根據世界核能協會的估計,核能在未來的世界能源組合中所佔的比例將繼續增加。預計至2030年,核能將佔全球供電量約18%。

 

 

 

bottom of page